谁在“偷走”心脏的节奏?

谁在“偷走”心脏的节奏?

1. 不良生活方式:熬夜(打乱生物钟)、高咖啡因饮品(刺激交感神经)、吸烟酗酒(损害心肌)。

2. 疾病隐患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(血管堵塞)、甲状腺功能亢进(激素失衡)。

3. 情绪压力:长期焦虑、过度劳累(交感神经持续兴奋)。

4. 其他诱因:电解质紊乱(低钾、低镁)、药物副作用(如某些抗抑郁药)。

身体发出的“红色警报”

1. 典型症状:心悸(心跳如擂鼓)、胸闷(胸口压石头)、气短(活动后喘息)、头晕/晕厥。

2. 高危信号: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高5倍,室速可能引发猝死,需立即就医!

心律失常治疗策略:药物与非药物“双管齐下”

1. 药物治疗

抗心律失常药:稳心颗粒。

抗凝药:房颤患者预防血栓。

注意事项:需遵医嘱调整剂量,警惕副作用(如QT间期延长)。

2. 非药物治疗

导管消融:微创手术“切断”异常电路,根治房颤、室上速等。

起搏器/ICD:为心动过缓或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“人工节拍器”。

左心耳封堵术:针对房颤高危患者,预防脑卒中。

守护心脏节拍的“生活处方”

1. 规律作息:保证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(23:00前入睡最佳)。

2. 饮食管理:低盐低脂,多吃富含钾的食物(香蕉、菠菜),减少咖啡因摄入,戒烟戒酒。

3. 适度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快走、游泳),增强心肺功能。

4. 减压放松:冥想、深呼吸、瑜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。

5. 定期体检:定期进行体检,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心电图,房颤高危者做超声心动图。